智能计算与机器视觉科研团队 发布日期:2024-05-30
智能计算与机器视觉团队 一、团队简介 “智能计算与机器视觉”团队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基础,以智能计算和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立足服务天津经济发展,解决国家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由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杨巨成博士领衔,共包括 7 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博士组成,其中天津市特聘教授 1 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1 名,日本博士 1 名,韩国博士 1 名。团队成员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 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 40 余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专业著作 10 余部;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团队成员研究内容交叉互补,涉及智能计算、生物识别技术、感知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研究及合作基础。团队前期获得天津科大学“十二五综 投”青年团队资助,并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天津科技大学“十三五综投”青年学术团队资助、2021 年“天津科技大学科研育人工作优秀团队”。 团队依托“智能计算与生物识别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轻工业“食品安全智能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平台,近几年主持召开 6 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 2019“国际信息技术融合大会“、2021 全国信创与人工智能发展博士后学术论坛、2017 年中韩生物特征识别与智能计算双边研讨会、2015 年“IT 信息融合技术国际学术大会” (ISITC2015)、2015 第十届中国生物识别会议(CCBR2015)、2013 中韩生物识别会议(CKBR2013),得到如中科院谭铁牛院士等专家好评。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三等 奖、中国轻工联合会、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第 49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二、团队成员 团队负责人及简介: 杨巨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海河学者”特聘教授。 天津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 一层次人选,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获得者,天 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科技大学第三届“良师益友 ——我心目中的最好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校“智能计算与生 物识别技术”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天津市“智能计算与生物识别技术”国际联合 研究中心主任(省部级平台)。国家双语示范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讲教师。韩国国立全北大学硕士、博士,韩国全罗北道高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 英国萨里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CCF YOCSEF 天津 16-17 主席,AC 委员,ACM 会员,IEEE 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课题 8 项、其中主持 5 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主持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天津市科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天津市外专特色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 30 余 项。在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等国际权威期刊以及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 160 余篇论文;与欧美学者合著出版 Biometrics 系列论著 8 部,论著章节 4 篇,主编或参编 教材 5 部。担任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CI 1 区期刊,影响因子 5.753)、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pplication(s CCF 期刊,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中国科学等期刊的审稿人;承办 20218 全国信创与人工智能博士后论坛,2017 中韩智能计算与生物识别会议 (CKBR2017)、中国生物识别会议(CCBR2015)、IT 信息融合技术(ISITC2015) 的 9 个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本地主席;是国际会议 ICMeCG10, ICMeCG11,ICMeCG12 的 publicity 主席,ISD2009 的 registration 主席;是 30 余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申请专利 100 余项,其中授权专利 30 余项。曾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11 项奖项。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2 项,参与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指导学生获 2013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2015 年天津市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 2019 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三等奖,2019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天津市二等奖,2024、2021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金奖,国赛入围奖。多个作品入选世界智能大会,并被人民日报报道。 团队成员及简介: 团队成员包括7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留学博士、博士后组成。团队成员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团队成员研究内容交叉互补,涉及智能计算、生物识别技术、感知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研究及合作基础。团队成员如下:
三、科研方向 团队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可信计算、边缘计算、智能驾驶、信息安全、脑认知、轻工、食品生物等交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 1.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强化学习等方法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 它们是实现人工智能算力突破的重要技术手段。团队研究集中在生成对抗网络、图神经网络、知识蒸馏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强化学习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2. 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视觉图像人工智能、可信计算、边缘计算等图像识别、视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系统智能化的重要分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是通过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是人工智能背景下最有效的实现人与服务链接的途径。目前,团队研究可信安全高效的多模态视觉信号处理与识别技术,边缘计算等,以及相关应用。 3. 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域软件支撑平台、软件开发与测试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原本处于低端的软件测试技术变得更加高效。团队针对人工智能软件的特点以及传统软件测试及开发技术面临的难题,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软件支 撑平台中的设计、开发及测试中的应用。 4. 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应用研究(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驾驶、信息安全、跨媒体理解、文本分析等)团队面向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驾驶、信息安全、跨媒体理解、文本分析领域研发适应于复杂应用场景的多感知智能交互技术,以及多感知处理、数据融合、识别计算、分析预测工具模块的软件系统。 5. 脑认知、轻工、食品生物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 本研究聚焦脑科学,瞄准“大健康”两大领域,在脑认知与脑机交互、类脑智能、脑机接口方面,以及在轻工、食品生物等的交叉领域,等方面开展研究。 四、学术成果 (一)代表性成果 1. 团队致力于围绕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以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基础开展研究,与企业合作的“安全可信的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突破了传统技术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局限性,提出了安全可信的生物特征识别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成果发表 SCI 学术论文 50 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 20 余项,已在金融、汽车、安防等领域实现市场应用,解决了身份认证和数据安全难题,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荣获 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服务业科技创新一等奖。 科研成果“基于脑电波及生理信号的多感知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系统”和“智慧眼——基于边缘计算和持续感知的 AI 导盲仪”在全国智能大会上进行展示并得到报道,同时这两项成果获得第七届国际“互联网+”竞赛国家金奖,其中一项获得天津市金奖。开展生物特征识别以及基于面部与脑电的司机疲劳检测研究。其中,提出了一种多感知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司机疲劳检测,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面部区域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利用时间信息来捕捉特征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司机疲劳检测,保障司机行车安全。科研成果“生物特征图像与文本信息挖掘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天津日报、天津头条等的媒体报道。 2. 团队以强化学习领域中善于处理大规模连续动作空间的策略搜索算法为核心,结合统计学习的诸多方法对相关技术及方法进行分析、改进及应用。通过从不同的强化学习场景出发,分析强化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针对不同场景,给定具体的策略搜索算法,分析算法中估计量和学习参数的统计特性,并对算法进行应用实例展示及定量比较。最终,在强化学习的策略搜索算法领域,形成集基础理论、算法和应用为一体的完备知识体系,此成果为实际应用中的智能控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强化学习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为构建更为实用、优秀的人工智能体系做出贡献。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的成果最终以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并顺利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五、社会服务意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技术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团队致力于围绕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轻工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食品、农业、机械、脑科学、天文遥感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重点关注学科交叉领域中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决策支持、可靠可信智能系统开发等方面如何优化算法模型以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准确率与可解释性,如何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设计高效算法。 六、联系方式 姓名:潘旭冉 邮箱:pxr@tust.edu.cn 团队地址: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西院8号楼3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