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

(Colle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发布日期:2024-05-30

历史沿革

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始建于2000年,时名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9年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2021年获批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3年成立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

学科专业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八个本科专业和“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实验班。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天津市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天津市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四个专业为天津市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现有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2800余人,硕士研究生360余人。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4人,副教授34人,其中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杰青)、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教学名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引进领军人才、天津市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131”第一、二、三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近20人,20余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天津市教学团队,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学团队为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立足滨海,以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现有“智能计算与生物识别”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两个省部级行业平台,以及“轻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获批天科-井芯微研究生工作站、天科-易商研究生工作站2个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和天津天地伟业智能视觉先进技术研究生工作站、天科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2个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培育)。与经开区人社局共建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校地共建天科(天津)量子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依托这些平台组建了9支科研团队,近五年获得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9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获批新工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位居天津市首位。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3门,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天津市虚拟仿真项目1项,主持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天津赛区三等奖各1项。近3年,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26项,在“互联网+”和“挑战杯”等A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4项,其中,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银奖,1人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中获得金奖,均为历史性突破。

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近5年举办多次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包括2021年和2022年“全国信创与人工智能博士后学术论坛”、2023年“第六届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2024年第二十届智能计算国际会议等。

进入新时代,人工智能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加快实施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先锋计划”,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学院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把党的建设内嵌到学院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加快推动“一个中心、两大保障、四个关键环节、十大发展愿景的‘1+2+4+10’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工作体系”落实见效,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全力做好“党建领航”和“思政铸魂”这两大保障,重点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质量学科专业、高水平科研平台、高标准教学体系这四个关键环节下功夫,守正创新,善作善成,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有力量、思政育人有成效、教学改革有影响、创新创业有活力、科研建设有特色、学科专业有水平、服务地方有作为、师资建设有质量、国际交流有保障、学院治理有体系十大发展愿景,成为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