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依托课程建设,创新学习实践载体,推进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发布日期:2019-12-30
为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打造丰富多样的实践育人载体,人工智能学院自2018年以来与滨海黄圈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联系,两年多来,学院各年级学生组建了40余支实践团队300余人次走进黄圈小学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努力回答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课题。
创新实践载体,顶层设计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与新区中小学、社区、企业的实践育人基地共建工作,把与黄圈小学的合作共建作为落实校党委与滨海新区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一项具体的代表性工作抓实抓细。在合作共建过程中,学院党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部署,面向全院20余支实践团队、新时代思想基层宣讲团队、人工智能科普宣讲团队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和督促指导,从特色课程组织协调和管理等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为两校间的合作“保驾护航”。 2019年6月,学院与黄圈小学正式签约共建协议后,双方建立了共建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年度活动实施方案,拟定了课程安排计划,明确了课程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确保“实践育人课程”的顺利开展。合作双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从师资与课程两方面不断丰富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学院充分利用黄圈小学提供的实践活动平台,不断探索面向中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等方面的组织和活动经验,创新实践育人工作载体,提升课程吸引力,努力打造学院“实践育人精品课程和品牌项目”。 组建课程团队,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院严格筛选授课“讲师”,组建多支实践团队,确保每支团队对接一个班级。与黄圈小学共同商讨确定了授课科目,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三门课,分别为:人工智能科普课、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计算机实践操作课。 科普课由学院人工智能科普基地的同学们组建,四支教学团队分别面向黄圈小学三至六年级四个年级每周各开课一次。同学们以实物展示、原理讲解、实际操作等有趣的形式,带领小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计算机操作课程每月开一次课,三、四年级开设理论课,五、六年级开设上机课,其中,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Scratch编程教学、面向四年级开设Python编程与趣味教学课程、面向五年级学生开设基础计算机操作技术、面向六年级学生开设了进阶计算机操作技术。大学生们把个人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具体结合,手把手耐心教授,帮助小学生拓展眼界、丰富知识。 思政课教学团队认真组织课程内容,制定了课程大纲。同学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关键字开设了12堂课,以小故事、短视频、音频、小游戏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每个关键字的内涵及意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礼貌的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为上好这门课,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还专门为黄圈小学编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读本?学生用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读本?教师读本》,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12套、PPT12套,制定科普课程教案46套、课堂PPT46套。每堂课保证内容充实、课程之间连贯紧凑。 理论结合实践,在服务与奉献中提升能力 人工智能学院在与黄圈小学的合作共建过程中,不断凝练学院学科优势,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投身实践育人工作,加强科技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了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通过志愿授课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学院将继续坚定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托学院特色专业学科平台和才智资源优势,在深化协同发展上实现新作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信息时代科普工作与服务大学生小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深挖校内外“第二课堂”教育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德育共同体,在助力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稿人:董西淼 |